前言
内窥镜是目前普外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等科室不可或缺的诊断和手术设备,凭借着诊断准确性高、创伤小等优势,在医学界受到高度关注。它也是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因此近年来对内窥镜的需求不断增长。
鹰利视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应运而生
在医疗领域,鹰利视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今年推出跨时代的高科技诊疗设备——猎鹰Ⅱ—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将先进的内镜、光学技术与数字成像技术相结合,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开启了4K超高清新时代,有效帮助医师进行精准的手术治疗,提高手术的施术效率,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猎鹰Ⅱ— 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
五年磨一剑为医生创造另一双“慧眼”
鹰利视医疗自2015年成立至今,专注研究突破光学、软件算法等高端内窥镜摄像系统中技术壁垒,始终坚持原研创新的企业基因,绝不走模仿跟随的发展之路。正是这种坚持和守望,取得一个个底层关键技术的突破,继全高清摄像系统之后,在今年9月带来了“ 猎鹰Ⅱ—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这款产品以超越进口产品一代的技术优势,推开了国产内窥镜实现进口替代的厚重之门。
鹰利视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拥有全面一体化的产品配置,每个部件都符合4K影像的标准,为成像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影像系统配合鹰利视准4K内窥镜发挥出4K主机100% 的实力。4K技术的应用,使医生能清楚看到人体内部的微小血管、神经、淋巴等组织层次,为精准的手术提供可靠的图像。
(HD画质与4K画质的对比)
目前,猎鹰Ⅱ—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从6月23日至今,就已与南京军区总医院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等学科建立了互强互信关系。鹰利视研发人员不断跟台南京军区总医院嵇武主任和龚剑峰主任的临床手术,其中,胆囊切除术20多台,手术用时0.5-1h/台;直肠手术20多台,手术用时3-5h/台;胃癌根治术10多台,用时2-3h/台。即使在长时间手术的情况下,猎鹰Ⅱ—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依然能保证超高清分辨率的视频信号和无损画质。
(鹰利视4K腹腔镜的画面成像)
猎鹰Ⅱ—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以一套完整的图像处理算法为基础,同时可以进行分屏显示,支持副屏,可确保手术过程中医生的眼手同步。4K内窥镜是医生的另一双“慧眼”,能让医生清晰地观察到人体的各种组织或病灶,从而提高手术准确度,降低损伤,提升治疗效果。
系统高规格的医疗安全设计,能有效抵抗电刀等高能高频设备对信号传输或处理产生的干扰,并以极低的辐射和漏电流等规格保障手术的安全,确保设备在复杂手术室环境下的稳定和安全。系统支持4K数据实时传输,特有的后期影像回溯及剪辑,方便医生教学。
(鹰利视4K腹腔镜的画面成像)
聚焦创新赶超 铸造民族品牌
鹰利视猎鹰Ⅱ—4K超高清腹腔镜影像系统由鹰利视研发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猎鹰Ⅱ—4K超高清腹腔镜分辨率、色彩还原度、安全性等关键性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部分规格超越了部分国际一线品牌水平。
试用过鹰利视4K腹腔镜的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嵇武主任给出了较高评价,他认为,鹰利视4K腹腔镜图像质量不输国外一流品牌,清晰度好,色彩还原度高,对他手术操作的精细和过程的愉悦感提高很大,并希望鹰利视4K腹腔镜尽快推向市场。
世界一流品牌(上)与鹰利视4K画面成像(下)对比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内窥镜通过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必然会给内窥镜行业带来新的活力。未来,鹰利视医疗也将持续致力于创新科技的力量,为医师提供更多的卓越解决方案,为医学进步持续做出更大贡献。
医工结合 智创联动
嵇武
主任医师,教授,1969年8月出生,普通外科主任助理,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南京军区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及技术特长:
1、肝胆系统腹腔镜手术;
2、胃肠系统腹腔镜手术;
3、肝胆外科手术;
4、外科机器人手术;
5、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分子机制研究;
6、战创伤损伤控制性处理与快速康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龚剑峰
副主任医师。擅长:溃疡性结肠炎(UC)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微创外科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再手术;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PAA)术;复杂造口还纳;机器人胃肠肿瘤根治术;TAMIS手术。
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秘书长、青年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会青年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炎症性肠病联盟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炎性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编委。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医学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重点医学人才、“333”层次人才。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P&T、Clinical Nutrition、JPEN、DC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擅长溃疡性结肠炎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外科治疗、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复杂胃肠外科手术。IPAA手术获《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主办的2017“乐享我术”全国消化外科胃肠专业手术及科研交流峰会第一名。